ManBetX官方登录器 ,免費提供專業的manbetx3.0 、資訊、知識、供應商、生產廠家等等

ManBetX官方登录器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複合麵料資訊

複合麵料資訊

2022年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入圍公示

城南二哥2022-11-28 17:08:37複合麵料資訊221來源:複合布料_ManBetX官方登录器

  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推選作為中國紡聯非遺工作的一項年度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關注。為深化推進中國傳統工藝振興和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建設紡織非遺高素質人才隊伍,以榜樣力量持續引導社會有關人士參與到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中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於2022年7月啟動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推選活動。

  經過近兩個月的全麵征集推選和嚴格初評,來自12個省、市、自治區的22位入圍名單已確定。按照推選程序,現通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官方媒體及《中國紡織非遺》微信公眾號麵向社會公示入圍姓名、職務(稱)及個人主要業績、工作成果,公示期間無任何不良反饋將進入候選人資格。公示時間為2022年8月30日至9月2日,最終入選結果將在第六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揭曉。

  特別提示: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推選活動一直以公開、公正、公平、公益為基本原則,全程不向參與活動的單位及個人收取任何費用。公示期間,如對入圍者姓名、職務(稱)、個人事跡、業績成果、品德行為存在異議,請發送郵件至組委會反映,監督郵箱:fzfy2017@163.com,組委會擁有最終解釋權。

  01

  馬琳沁,漢族,榮昌天運夏布CEO、重慶榮昌區政協委員、國家級夏布織造技藝市級傳承人,重慶市首批校外教育文化類非遺夏布名師

  近十餘年裏,馬琳沁積極投身夏布非遺事業,秉承讓夏布融入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理念,帶領團隊不斷研發創新,跨界融合,打造國內首個夏布會館並不斷升級,在倡導低碳生活同時引領消費者回歸自然,通過夏布主題文化酒店和夏布文化自然生態園將夏布文化廣泛傳播,從衣食住行的沉浸式體驗實現一站式感受夏布天下,目前夏布會館已成為重慶市親子一日遊、文化愛好者、青年男女的網紅打卡地。

  近年來,她通過不斷努力不僅將夏布產品推廣到國內市場,還將夏布帶出國門,遠銷韓國、日本,針對夏布工藝的創新發展多次開展國際研討會,為夏布的活化傳承、產業帶動帶來機遇。她帶領團隊打破傳統的線下銷售終端,結合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利用互聯網線上商城等業態模式進行傳播推廣夏布,在新華網等央級媒體的關注下,被不同國家官媒翻譯轉載,點擊量超100多萬。2018年馬琳沁通過參加《我為家鄉代言》節目,為全國人民展示夏布技藝和產品,成一名名副其實的現代夏布代言人,她以多種形式帶領員工致富增收,為夏布文化振興、產業振興、鄉村振興作出突出貢獻。

  馬琳沁帶著“夏布天下”的執念研發產品,帶領團隊屢次在設計大賽中拔得頭籌並產生訂單,為員工和合作工坊帶來可觀收入,榮昌天運夏布被評為“重慶市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匠心手藝”、“重慶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文藝創新基地”、“榮昌老字號”等榮譽稱號。

  02

  王曜,漢族,湖南蠟魂藝術館館長、非遺蠟染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族蠟染藝術大師、中國紡織非遺大使提名、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專家、湖南省民間美術研究會副主席

  王曜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宗旨,其技藝受到文化界和眾多媒體的高度關注,他參與中宣部和俄羅斯RT電視台《這裏是中國》、廣州衛視《古色古香中國味》、央視影音《行走中國》、中央4台《遠方的家》、《海峽兩岸》、《生活接力棒》、中央2台的《新聞當事人》“什麼樣的禮物最有年味”等媒體策劃傳播蠟染技藝。其中天津衛視古色古色欄目報道的“鳳凰古城蠟魂蠟染技藝”、《中國日報》報道的“苗族古老的技藝”、《人民日報》報道的“一生癡絕尋蠟魂”等主流媒體對王曜的匠人、匠心事跡給予了充分肯定,成為蠟染界知名人物。

  2022年7月,在河南安陽殷墟參加《“萬裏走單騎”-遺產裏的中國》第3季啟動儀式,與湘西“酒鬼”酒共同合作打造推廣非遺文化,“同文共染,文化傳遞”蠟染服裝走秀,讓世界非遺活起來。此次活動通過“文化大師+遺產地+民族品牌+最強平台+超級運營”多方聯盟共贏,彼此鏈接+賦能+共享資源,成為對非遺生動的傳承模式,同時以新的理念解讀遺產裏的中國,獲得了社會的熱烈反響。

  2021年9月,受邀深圳文博會專題《潮玩龍華.深愛蠟染》的服裝專題展秀活動,深受歡迎,引來國內外50多家媒體爭先報道。蠟魂服飾在深圳推薦會上大獲讚譽,得到當地政府及時尚圈的高度認可,對湘西對外的文化宣傳起到助推作用,也為手藝人在非遺傳承推廣的路上增強了自信心。

  03

  卞成飛,漢族,山東省金昇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山東省級非遺費縣手繡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全國(文旅係統)勞動模範、全國鄉村工匠、全國鄉村文化旅遊振興能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個人、山東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山東青年五四獎章、齊魯文化之星

  卞成飛與手繡相伴近三十年,在繼承傳統手繡基礎上大膽創新,手繡作品增加到24大類1000多個品種,以沂蒙香荷包、虎頭鞋帽、耳枕等為題材,色彩豔麗、寓意吉祥、針法豐富、托物言誌,是沂蒙山區流傳下來的吉祥物。

  2016年在省級重點貧困村費縣崔家溝村成立手繡扶貧工廠。她打破民間手藝“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傳統,對搬遷下來的貧困戶采用“培養+傳承”的模式、“固定+靈活”的就業方式,帶動包括婦女、困難戶、殘疾人在內的1500多人創業就業,人均年增收1.5—3萬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家住費城街道的張大姐,聽說能通過手繡靈活就業後,也想加入進來,但因雙腿行動不便,遲遲未能如願。卞成飛知道這個消息後,帶著針線和圖紙找到她的家裏,手把手教她做手繡,還定期上門送絲線、取成品,一年下來張大姐的收入增加了一萬多元。“不出門,不出院,看著孩子做著飯,一天能掙幾十塊。”張大姐的感恩之情無以言表。

  在上級主管部門和她的不懈努力下,流傳千年的沂蒙民間手繡藝術走出國門。2018年以來,卞成飛受邀赴瑞典、馬來西亞、瑞典、韓國等十幾個國家參加展覽展示活動,現場外國友人不僅體驗製作費縣手繡,還戴上了虎頭帽、掛起了香荷包,稱讚中國手繡“太美了”!

  04

  葉洪光,漢族,博士,教授,武漢紡織大學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漢繡)執行主任,非遺傳承創新功勳模範人物

  近些年,葉洪光在紡織非遺傳承人培訓、文化潤疆及非遺進社區、進鄉村、進學校和紡織非遺研究、傳播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從“十三五”期間研培計劃實施以來,按照“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的基本要求,培訓紡織類非遺傳承人群三百多人次。培訓項目涉及全國十多個省市自治區,涵蓋紡、染、織、繡、服飾等20餘項國家級、省級紡織類非遺項目。尤其在產品設計方麵,帶領傳承人從色彩搭配到圖案造型,從設計審美到創作實踐,延續傳統、推陳出新,拓展了傳統紡織品的形式種類。幫助傳承人、企業及保護地開發出一批具有現代生活氣息、時尚創新的非遺文創產品,讓傳統紡織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

  近幾年來,圍繞文旅部《“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等相關文件要求,配合鄉村振興、社區治理等國家重大戰略,帶領學校團隊師生在武漢、鄂州等地,定期為社區和鄉村居民宣講非遺,開展紡織非遺技能培訓。豐富社區、鄉村文化,扶持轄區居民,尤其是居家及留守婦女就業創業。

  葉洪光多次深入武漢各區中小學講授傳統紡織非遺課程,在孩子們心中撒播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在革命老區、對口援疆地區舉辦傳承人培訓班,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紡織非遺產品,帶動相關產業,扶貧增收,以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實施推動“文化潤疆”工程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05

  田海濤,漢族,河北永亮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第六批省級非遺項目高陽民間染織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非遺傳承使者、2017年度燕趙文化之星;2016年度十佳非遺貢獻獎獲得者

  2011年起,曆時3年設計多款“直隸巾禮”係列漢麻織錦畫,代表作《乾隆禦題棉花圖》在各大展會上大放異彩,屢獲殊榮。研發“棉小兜”品牌草木染係列產品,廣受市場好評,該係列產品銷售額已超千萬元,為草木染創新開拓市場路徑;與非遺“北方昆曲”聯名,設計“我家毛巾會唱曲兒”係列毛巾,結合數字化技術,掃描商品的二維碼,就能看到由名角演繹相應曲目的高清視頻,產品推出後受到文化、旅遊各界人士的廣泛認可;投入6000平方米場地和100多萬資金,建設“高陽非遺文化館”,成為高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宣傳窗口;在田海濤的帶領下,高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大力傳播推廣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積極參加各種旅遊商品展、非遺文化展,將高陽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全國、走向世界。

  田海濤帶領團隊研發的漢麻織錦係列產品以紡織品為載體,填補了北方織錦的空白,展現了高陽毛巾高超的技術工藝,推廣了保定曆史文化。與昆曲聯名的“我家毛巾會唱曲兒”係列毛巾,既體現了紡織工藝的創新發展,又推廣宣傳了北方昆曲,兩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輔相成,毛巾的實用性和美觀性、昆曲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以及形式的新穎性和互動性,為非遺產品開發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的掃碼互動數字化交互模式,使產品不僅能用、能聽還能看,讓紡織非遺煥發了青春活力。

  06

  師文釗,漢族,西安工程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陝西省大中專學生誌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省級先進個人

  為深入挖掘和保護陝西手工紡織印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師文釗指導學生成立紡織學科特色社團——“手工印染社”,先後組織社團與陝西省紡織類非遺傳承人如韓城市的非遺印花袱子傳承人徐萬懷、鹹陽市非遺土布紮染傳承人郝國安、延安市非遺布堆畫傳承人郭如林等對接組織特色調研活動,對陝西省紡織類非遺傳承保護進行深入研究;並指導學生承擔省級大創項目《拾遺紡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有限公司》並結題,指導學生獲“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校級銀獎2項、銅獎1項。

  基於實踐調研成果,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非遺+科技”、“非遺+就業”、“非遺+扶貧”、“非遺+教育”,搭建了“非遺傳承人-手工印染社團-西安工程大學”紡織非遺保護平台,共建非遺調研實踐基地;借助於互聯網為非物質文化產品搭建展示舞台;基於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示範單位,為脫貧攻堅引入文化資源進行“軟件升級”;聘任非遺傳承人為學校校外實踐指導教師,共同開發非遺宣傳材料,構建多層次、多類別的教育服務體係,響應“立德樹人”、助力推進“三全育人”。

  基於學校紡織服裝特色優勢,立足陝西當地發展需求,依托手工印染社團,助力非遺項目申報獲評陝西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興平市人民政府專題報道西安工程大學對“正心染坊”授牌的相關工作,高度認可西安工程大學在非遺文化調查與資源應用方麵做出的表率作用。

  07

  李宏複,滿族,民族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刺繡專業委員會主任

  自2004年國家實施非遺保護工程以來,李宏複從事中國手工刺繡研究,18年間行程近萬公裏,深入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二百多個市鄉鎮進行調研,采訪近百位刺繡傳承人,收集大量第一手珍貴資料。相繼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類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刺繡工藝文化研究》(08BF50)、《中國手工刺繡技藝研究》(17BH171)等課題,有關成果為當下中國手工刺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學術依據。

  近年來先後擔任文旅部、教育部及人社部共同實施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國家藝術基金培訓等項目授課導師,以豐富的田野經驗和研究資料係統講授《中國刺繡文化》課程近20期。

  自2017年以來,參與《中國手工坊》、《幸福指尖計劃》等扶貧項目邀請,深入貴州、雲南、廣西、內蒙古等地,為各民族繡娘授課,內容貼近民族地區繡娘文化和當地繡品市場現狀,深受繡娘們歡迎。

  出版多部紡織(刺繡)類非遺研究的學術成果,如《枕的風情-中國民間枕頂繡》(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三等獎)、《中國刺繡文化解讀》(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21WYSB008)、《中國國粹藝術讀本:織繡》(海外孔子學院教材)、《手工刺繡》等。

  從2022年8月起,“心花手繡——中國傳統枕頂繡”(李宏複個人收藏展)在廣州市增城區博物館公開展出,深受廣大參觀者喜愛。

  08

  李薇,漢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係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訪問學者,中華服飾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流行色拚布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電影美術學會服裝造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時裝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

  李薇對中國傳統非遺手工藝有長達三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始終堅持從學術研究及藝術創作的角度不斷挖掘、保護和傳承“織”、“染”、“繡”等手工藝。在創作中始終堅持中國文化的態度,創作了有中國文化精神的作品,以當代的視角,對傳統手工藝的進行創造性的轉換與運用,讓“非遺”以活態的方式存在。出版多部非遺專著,宣傳和推廣“非遺”傳承人和傳統手工藝,將中國傳統手工藝推向更廣闊的國際舞台,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

  近些年,曾在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為主題的公益講座中演講和主持數百場,為從業者拓寬思路和視野;曾出版《中國工藝美術全集·國卷·技藝卷·刺繡、抽紗、編結、劇裝道具篇》、《繡娘》等非遺專著多部,多篇非遺論文在《裝飾》等核心期刊發表;曾發布“Xiuniang·李薇高級定製時裝發布會”、“南溟吉貝——黎錦主題非遺服飾秀”等多場非遺主題個人服裝秀;曾參加“錦繡世界·2022年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織繡印染技藝精品展”、“非遺之美·創意生活——2021黃河非遺國際創意周”等多項非遺展覽。

  曾獲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金獎”,從洛桑到北京-第六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金獎”,北京國際設計周年度設計師“月桂獎”,時尚學術“金讚獎”及時尚教育“金嫘獎”等。

  09

  何曉霞,漢族,中國刺繡藝術大師,湖州師範學院何曉霞刺繡學院院長、教授,高級刺繡工藝師,沈陽東苑刺繡工藝品有限公司設計總監,中國非遺協會刺繡委員會培訓部主任,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何曉霞遼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遼寧省工藝美術協會刺繡委員會會長,沈陽市人大代表

  多年來,何曉霞為紡織非遺工作做出了多項業績,先後在遼寧大學、南開大學、清華大學等30餘所院校宣傳、傳授“非遺遼繡”、宮廷繡技藝,同時代表中國文化界多次在聯合國、俄羅斯、法國、台灣等地演講並傳授技藝,在中國對外權威文化傳播單位“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文化》期刊中多次發表文章,肩負起了傳播非遺的責任,並創立了“吉蘭繡坊”、沈陽東苑刺繡工藝品有限公司,帶動了地區就業,增加了地方稅收,並多次在國際、國內知名的媒體報道中宣傳,提高了當地的文化知名度與影響力。遼繡作品《海底世界》由何曉霞帶領團隊曆時兩年零八個月,耗時60000個工時完成,已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被評為沈陽市婦女聯合會“巾幗建功”標兵榮譽稱號;2019年,何曉霞作為中國應邀的刺繡大師,代表東方絲國女性赴法參加“全球100名頂尖藝術家作品展”,獲法國巴黎政府頒發的“巴黎榮譽市民金牌獎章”。

  2015年開始,何曉霞帶隊到北京複製故宮館藏刺繡國寶,使瀕臨滅絕的宮廷刺繡技能得以傳承發揚,在百度百科上得到了認定,被譽為“宮廷繡代表人物”。2020年,浙江省湖州師範學院人才引進何曉霞,以“何曉霞”名字命名學院,作為湖州師範學院第十七個二級院校。

  10

  陳喬,漢族,廣州築夢服裝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項目廣繡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十佳服裝設計師,2019年工藝美術行業優秀個人

  主持多項省部級、市級、校級非遺科研課題,主持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陳喬廣繡技能大師工作室”,獲“2019年度廣繡女裝設計獎”等國家級、省級各類獎項30多項,廣繡服飾實用新型、外觀專利授權26項,作品《廣繡刺繡三件套》《廣繡漢服連衣裙》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作品《非遺廣繡鳳凰紋修身旗袍連衣裙》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協會2020“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設計大賽銀獎。廣州築夢服裝設計有限公司獲批廣州市天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全麵開展建設廣繡研發與傳承工作,積極推廣廣繡,為學校、社區培養廣繡服飾製作人員幾千名。2019年8月在廣東時裝周舉辦“陳喬-嶺南文化非遺廣繡嫁衣”專場發布會,展示了60多套廣繡服裝服飾,為廣東時裝周舉辦以來首場以廣繡為主的個人專場發布會,獲多家主流媒體報道,作品受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邀請在廣州白雲機場展覽區展覽。

  2021年受廣州廣播電視台,廣州廣電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邀請在在潮墟舉行2021年“獅”尚非遺·元夕之夜活動上舉辦非遺廣繡嫁衣秀,獲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等主流媒體報道,被學習強國廣州平台報道。2022年7月受邀在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七夕天河,綻放廣州”廣州乞巧文化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舉辦廣繡項目展示體驗等非遺紡織工作的交流宣傳與教學傳承。

  11

  陳栩,漢族,閩江學院副教授,福建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佘族服飾文化(閩江學院)負責人,閩江學院紡織服裝非遺研究中心主任,博柏利“手藝設計師”培訓公益項目——走進佘族培訓講師

  陳栩作為服飾文化研究的高校學者,帶領團隊向福建省佘村開展佘族技藝傳習培訓,教授佘族繡娘提取佘族服飾元素、圖案製作文創產品,培訓帶出“佘族繡娘”1000多名。獲佘族文創產品授權外觀新型專利52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開發文創產品累計75批次,推動民族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將佘族繡娘製作文創產品在“第二十屆海峽兩岸創新項目成果交易博覽會”直播帶貨銷售,流量達43萬多人次,帶領她們走致富道路。擔任博柏利“手藝設計師”培訓公益項目第走進佘族講師,為閩粵兩省佘族繡娘進行公益培訓,帶動更多手藝人提高設計能力。

  一絲不苟鑽研: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項,福建省社科重大項目1項,福建省科技廳引導性項目1項,市廳級重點項目等2項,其他5項,在學術期刊發表佘族服飾文化論文多篇。獨著《福建佘族服飾文化研究》和《福州佘族服飾文化研究》兩本專著,其中重點提出佘族服飾文化傳承創新的對策。《科技特派員幫扶在佘鄉》獲福建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優秀案例。

  2021年3月25日,指導佘家文創係列作品作為閩江學院應用型辦學成果展示在習總書記麵前,閩江學院學生代表團隊向總書記彙報,得到總書記的肯定。

  12

  邰衛國,漢族,高級經濟師,江蘇華藝集團董事長,江蘇省紡織服裝優秀企業家,南通市第二屆優秀創業企業家,南通市科技興市功臣,南通市勞動模範

  1993年,邰衛國作為海安政府工作組成員臨危受命來到瀕臨倒閉的海安紮染廠。他以澎湃的創業激情投身市場經濟的改革大潮,以弘揚“南通紮染”文化、振興地方經濟、解決民生就業為己任,使日趨式微的海安紮染廠重獲新生。

  邰衛國以企業家精神重塑華藝文化,以現代管理理念改造傳統紮染產業,以工藝美術與紡織服裝、時尚創意的跨界實踐,闖出了一條中國紡織非遺產業化、時尚化活態傳承的創新之路,成為中國民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典範。他領導組建江蘇省數字化藝術紮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企業技術中心、江蘇省工業設計中心、南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和南通紮染大師工作室,主持“藝術染整新工藝”等重要成果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紡織科技進步三等獎。

  2017年以來,邰衛國領導華藝與中國紡聯共建國家藝術染整與現代紮染產品開發基地、國家藝術染整與現代紮染流行趨勢研究中心,打造中國紡織現代紮染流行趨勢發布平台。

  2021年,邰衛國在《中國紡織周刊》發表讓非遺情感智慧注入華藝時尚的署名文章,並與中紡聯非遺辦共同舉辦“華藝杯”全國紡織非遺紮染職業技能邀請賽,推動紡織非遺融入當代生活;聯合中國優秀企業與中紡聯非遺辦開展中國紡織紮染服飾團體標準建設,讓“中國紮染”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13

  範玉明,漢族,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正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蘇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織錦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緙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農工黨江蘇省書畫院副院長

  2006年,受明十三陵博物館邀請與南京雲錦研究所數位專家一同參與出土文物複製項目,通過數年努力,成功複原“明黃地萬曆十二章紋福壽袞服”、“壽桃氈靴”、“羅地織龍戲珠膝襪”等十餘件文物。2011年被山東絲綢紡織職業技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傳授緙絲理論和操作技藝。隨後進入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係進修纖維專業,跟隨導師林樂成教授進行《纖維藝術》研究生課程學習,期間創作的《和諧社會》獲首屆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傳統技藝獎”,緙絲作品《風骨》更是獲得了“從若桑到北京第七屆國際雙年展優秀獎”。2019年,前往中國藝術研究院跟隨邱春林導師學習訪問學者美術學課程。期間創作的作品《墨牡丹》參加國博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並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收藏。

  為進一步傳播非遺文化,傳授緙絲技藝,與蘇州旅遊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蘇州工藝美院等多所學校進行合作,創辦了“範玉明緙絲織造技藝大師工室”,幾年時間裏,培養了多名學生,使緙絲這門古老的工藝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工作室被評為“江蘇省鄉土人才技能大師工作室”和“蘇州市技能大師(名師)工作室”。

  14

  侍錦,漢族,青島大學教授,省一流專業、一流課程負責人,青島市手工藝協會執行會長,青大非遺中心主任,2020“山東省非遺年度人物”

  堅持紡織非遺田野考察30餘年,足跡遍布25個省,考察地點156處,並以文圖、影像等形式進行係統整理,為學習者提供依據;縱深式研究實踐。獲批國家、省市級紡織非遺課題20餘項,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12篇,調研報告42篇,教科研獲獎20餘項。以紡織非遺實踐為內容的教學研究獲第八、九屆省級教學成果獎;多渠道宣傳推廣。自建紡織非遺博物館及體驗基地3處,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三年30餘次),講座(45次)、體驗(80餘次)、展覽(12次)等,通過公眾號(推送200餘期)、抖音(瀏覽量達180000人次)等媒體工具全方位宣傳紡織非遺;活態化創新利用。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紡織非遺傳承創新,對接企業,推進成果轉化,為國家級非遺即墨花邊、魯錦等項目設計開發。紡織非遺大創項目入駐泗水、河西等鄉村,通過教、研、產、創等路徑,活態傳承。《匠染織夢-齊魯紡織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踐行者》獲第八屆互聯網+大賽省金,並被推薦國賽。

  主持全國藝術科學規劃課題《中國印染紋樣數據庫》,其成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教育引領、文化賦能--“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範式》獲山東省人民政府最高獎-文化創新獎。

  15

  金馨,瑤族,北京花喜繡藝術品有限責任公司法人,首都最美勞動者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稱號,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工藝美術行業“京工巧匠”

  自2014年起至今,金馨與北京工美集團、故宮寶蘊樓等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期間參與了APEC峰會、一帶一路、中非會議的國禮製作,使國家級非遺項目京繡製作技藝從國門走向世界,曾被多家電視台和自媒體的采訪,為京繡的二次傳播起到積極作用。金馨多次帶領團隊參加京繡非遺與工藝品設計的賽事並獲得殊榮,創造訂單合作,為繡娘增加收入,自2003年至今,一直沒有間斷過與河北農村繡娘的合作,前後從複製萬曆皇帝皇後大婚所穿的百子衣到現在京繡文創用品,不但解決了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京繡這門手藝得到了傳承和保護,為鄉村振興和賦能女性手藝作出了貢獻;與嬌蘭、佰草集、歐珀萊、星巴克、騰訊、特侖蘇、大寶等多家企業進行藝術跨界融合,對文創設計路徑有了新的探索,為京繡做了大量傳播同時開拓了京繡的多領域應用;長期開展京繡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的體驗培訓課程,金馨認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應該從娃娃抓起,認識非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最終讓非遺走進大眾生活。

  2021創立了“春上村SU”,將京繡與民宿相結合、文旅結合,成為京繡落地的展示空間和載體。同年在豐台區建立了京繡主題藝術長廊,長期免費開放,為傳播推廣京繡開了一個窗口。2021年帶領團隊刺繡的巨幅的黨旗,榮獲由北京市總工會頒發的“首都最美勞動者”稱號,2020年被授予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稱號。

  16

  周麗,漢族,山東省服裝設計協會會長,太陽鳥(山東)文化教育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中國國際華服設計大賽發起人及總策劃,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

  多年來周麗通過聯合多家機構搭建平台為紡織非遺苗繡的推廣與振興做了大量工作。通過多種形式保護現存苗繡紋樣,傳承民族服飾工藝,提升民族文化軟實力。2005年至今,周麗完成上千個苗繡紋樣的專屬IP信息輸入和基礎紋樣的數據轉化及數據量化累計,通過互聯網技術和媒體實現知識產權的商業化轉化,推動苗繡產業創新發展;創建以苗繡藏品為主的德錦博物館,收集苗繡不同支係服飾及紋樣12000餘件,麵向社會全麵展示苗繡曆史和民族文化;

  捐款百萬元啟動培養紡織非遺鄉村人才計劃,幫助西南地區紡織非遺苗繡傳承人才的培養;以一己之力助力鄉村振興,現與全國民族服飾生產企業、刺繡基地、手工坊產生訂單合作模式達650餘家,為傳統手工從業者就業賦能;在其打造的中國國際華服設計大賽以及國際時裝周紡織非遺服飾發布上,同步傳播、推廣苗繡相關設計作品,為時尚增添傳統文化色彩;除此之外,周麗組織開展紡織非遺相關學術專業交流活動百餘場,在雲南、貴州等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技術提高專業培訓二十餘場;積極參與紡織非遺《紮染服飾》行業團體標準製定工作,對規範企業生產、保護消費者利益,引導行業、企業健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編輯出版《中國古代服飾文獻圖解》主題書籍,2021年,發起紡織非遺助力聽障學子技能提升項目,邀請國內外紡織非遺專家助力聽障學生實現創業就業願望,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17

  郝國安,漢族,陝西省興平市趙村鎮晁莊村正心染坊總經理,正心染坊第五代傳承人,土布紮染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正心染坊世代傳承,郝國安以傳承為宗旨,延續著紮染文化的曆史,以匠心精神,持之以恒、不忘初心,以不斷的創新理念,研製了棉不褪色技術,製造出拉光脫水機一台,為染色技術開辟了先河。興平土布紮染技藝被評為陝西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郝國安珍惜每一次傳播展示機會,積極參加各種宣傳活動。土布紮染技藝先後入駐山西省太原市青龍古鎮、宏興碼頭做非遺展示平台;帶著展品參加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文化遺產進校園宣傳活動、第八屆中國西部跨國采購洽談會暨中國(西安)進出口商品貿易會、中國西部五省貧困農村產品產銷對接暨陝西特色產品展銷會、陝西省非遺文化扶貧在行動啟動儀式、鹹陽國際風箏節非遺展示活動、鹹陽市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啟動儀式、鄉村振興非遺先行全省非遺傳承人專題培訓班、杭州白馬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第八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展覽、陝西省非遺傳承人絕活才藝展示活動,參加的陝西民俗文化在日本東京成功入圍展示陝西民俗文化特色。

  榮獲鹹陽渭河國際風箏節暨民俗、體育嘉年華展示活動榮獲一等獎、絲路炫彩品鹹陽旅遊商品大賽金獎、鹹陽渭河國際風箏節暨民俗體育嘉年華一等獎;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傳承人、社會文化體育工作先進個人,正心染坊與西安工程大學共建非遺調研實踐基地,郝國安被西安工程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聘為校外實踐指導教師。

  18

  殷麗莉,漢族,融今文化創始人、CEO,北京市豐台區政協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非遺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

  她積極投身紡織非遺創新轉化工作,帶領團隊秉承“大美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使命,創新設計、搭建體係、跨界融合,成為非遺生活化融入的造物者、非遺品牌化發展的賦能者、非遺創造性轉化的鏈接者,創建了“融懿”係列非遺文創品牌,“融懿學堂”手工藝學院教育品牌及“融懿國風館”美學空間品牌,多次就傳統手工藝產業發展進行中英、中法國際間對話,推動紡織非遺傳承創新與國際接軌。

  作為紡織非遺創新轉化試點企業,她和團隊結合時代審美,以現代設計為抓手,通過再設計和數字化等工作,不斷研發紡織非遺的新工藝、新產品,並推動非遺的IP提煉、塑造、授權和轉化;她搭建線下銷售終端,在商場連開多家非遺館,並通過線上短視頻為非遺“圈粉”,不斷推進非遺與相關產業的跨界融合,形成“非遺+”的綜合業態;她牽頭完成國際文化交流項目《吉祥配飾製作技藝》、《宮廷團扇製作技藝》等十餘本紡織非遺中英雙語教材編撰,積極推動“文化走出去”,非遺生活化融入、國際化表達、社會化普及;她熱心公益,協助公益基金完成雲南、貴州等手藝工坊建造、手藝人培訓和設計提升,深入甘肅、西藏等地,為當地紡織非遺優化產品設計,公益授課,幫手藝人提高多種剛需技能。

  帶領團隊在文創行業內屢創佳績,獲評“2021北京文化消費品牌榜十大文化消費創意IP”、十大“文化新企”、十大“文化新星”等榮譽稱號,有多個產品在設計文創大賽獲得金銀獎

  19

  郭守雨,漢族,廣州例外(珠海研發基地)研發經理,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範,全國服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觀察員,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植物染標準化工作組委員

  傳承創新:郭守雨帶領團隊秉承傳統的工匠精神,以特色手工堅持技術創新,經過16年不懈的探索與總結,摸索了草木染這一非遺技術創新,植物染印,傳統手工紮染、吊染、植物移印、蒸印、拓印等傳統工藝方麵做出了突破性的研發成果,尤其以特色創新工藝推動了設計。

  傳承再造:帶領創新團隊與設計師一起走入貴州貧困山區考察傳統非遺苗繡、潮繡、魯山非遺柞蠶絲手工織布、傳統靛藍染色、後續進行了長達6餘年的研發創新,將天然植物應用於紡織產品上,突破了常規工藝,同時結合了傳統非遺手工苗繡及水族馬尾繡和潮繡技法傳承再造;提高傳統手工附加值,為公司創造利潤2800餘萬,同時為貧困山區人們增加收入,並申請發明專利《提升植物染料上色效果的織物染色方法》等25餘項,其中10項傳統植物染創新發明專利已授權,並與廣州纖維檢測研究院合作針對傳統植物靛藍類和薑黃類植物染料織物鑒別關鍵技術研究榮獲國家項目獎。

  郭守雨在中國植物染聯盟推動下,代表企業牽頭製定了植物染針織和機織服裝企標,以及首個中國《機織服裝植物染質量技術要求》行標製定。植物染標準的製定,為服務於植物染領域中產品檢測方法及產品標準化有著重要意義,為產品質量保障提供技術支撐,對推動健康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為環保低碳做出應有貢獻。

  20

  黃榮華,漢族,武漢漢方手染非遺技藝研究所理事長,高級工程師,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製作中國首部天然染色色卡,《中國傳統染色繡花線色卡》涵蓋1082種顏色。獲得兩屆中國流行色協會頒發的“色彩文化獎”。出版專著《中國植物染技法》,填補該教材空白。

  作為中國大陸唯一代表出席2014“國際天然染織論壇”。與數位十佳設計師合作,將植物染非遺技藝用於當代設計,將技術帶進國際時裝周舞台。先後在北京服裝學院、齊魯工業大學、山東女子學院、大連工業大學等院校擔任老師,講(傳)授非遺植物染技法,培訓研究生36名,本科生100多名。創辦“傳統染色專業研修班”十年。培訓海內外學員近400人,其中教師(從幼兒園教師到大學教授)近百人,設計師100餘人。為紡織類非遺的其他傳承人寫書(教材)提供幫助,先後為蘇羅、蠟染、漳緞等傳承人撰寫有關“傳統染色”章節,約十幾萬字,發表論文數十篇。2012年與宋錦傳承人錢小萍老師,蘇繡盧招娣老師一起合作,為海南複製文物黎錦龍被。擔任其學生創辦的企業“生活在左”品牌顧問,並親自為該品牌設計色彩,染色服裝,為紡織非遺市場化貢獻一份力量。

  與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江南分院合作,擔任該院植物染專家,將傳統染色技藝用於工業化,現已經初步完成從植物染料提取、成衣染、筒子紗染色,卷染等全部工業化流程,並在中紡院江南分院博士後工作站擔任博導,培養非遺高端人才。

  21

  戚秋蘭,漢族,全國繭絲綢行業終身成就獎,中國絲綢服飾非遺工藝創新傳承人,江蘇省絲綢協會副會長,江蘇省群眾文化學會蘇派旗袍藝術專委會會長,江南織造府研究院院長,繡娘絲綢品牌第四代傳承人

  戚秋蘭女士籌建成立“江南織造府研究院”,致力於複興江南織造府的精湛工藝。“江南織造府”成為江南絲綢文化藝術展示中心和非遺傳播基地。她積極參與國際國內重大活動,獨創性地將絲綢和蘇繡有機的結合起來。在杭州G20峰會期間,設計並製作20國集團“元首夫人禮—‘合禮’”,首次創意性的將“三織三繡”集成在一塊絲綢麵料上,並注冊新工藝。參與設計APEC會議領導人“新中裝”,並獲得突出貢獻獎。2019年,顧繡刺繡手工藝的刺繡作品《瑞蓮圖》被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選中用,並贈“年度突出貢獻嘉賓”收藏。其新工藝顧繡作品“京杭運河繡江南”圖長巾,在中國和巴拿馬建交一周年之際,被甄選為國禮贈予總統巴雷拉。

  多次被選為世博會參展商,其中2010年上海世博會成為蘇州館禮品指定供應商,在2018年哈薩克斯坦世博會中獲得主辦國嘉獎等。在多次參加世博會期間,讓中國的非遺技藝、絲綢文化傳播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戚秋蘭生於織繡之家,自小研習刺繡五十多年,開創性地恢複和傳承顧繡技藝,創新演繹中國傳統文化。人生格言:“為絲綢文化而感動,為織繡藝術而追求”。2016年被評為“中國絲綢服飾非遺工藝創新傳承人”;2016年被授予“全國繭絲綢行業終身成就獎”。

  22

  裴明,漢族,新疆烏魯木齊地毯總廠原廠長,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新疆工藝美術大師

  裴明在非遺工作中從事新疆地毯藝術設計製作教學與研究40餘年,具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和深厚的創作功底。曾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等部門設計製作了多幅大型藝術掛毯。在從事新疆傳統工藝地毯纖維藝術品的研發和非遺傳承人群人才培養工作先後參與了,浙江藝術職業學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手工印染技藝培訓”、新疆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手工民族刺繡技藝培訓、中國流行色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地毯色彩設計培訓”及新疆非遺培訓工作幾十期培訓培養非遺傳承人群上千人次。

  他曆時兩年多的時間,參與新疆文旅廳非遺處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疆手工棉紡織技藝傳承人口述史的搶救項目並擔任學術專員,多次深入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對棉紡織技藝傳承人的技藝進行了深入的了解挖掘、研究、整理,按照要求完成了各篇采編稿的編寫任務,為此次非遺搶救項目做出來自己應盡的貢獻。

  在新疆和田地毯非遺傳承人群培訓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裴明得到北京對口援疆辦的高度信任,決定由他編寫一本關於新疆非遺項目和田地毯的簡明教材,使得不便參加培訓的農牧民可以利用教材學習這項非遺地毯編織技藝。裴明用了半年時間跑遍了和田的縣市,尋訪了幾十位民間藝人,使得這本教材僅用了半年時間並以漢、民(維吾爾族)兩種文字同時出版發行。裴明無償的將書稿捐獻出來,為完成任務感到欣慰,為非遺傳承工作貢獻了一份力量。

AAA阻燃麵料網NHGMKJLOI87